“出灯啦!”跟着一声号令,鼓乐齐鸣,长达128米的“肥东瀛蛇灯”动身游走,光荣灵动。蛇年新年接近,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友善湖畔,通体流光的洋蛇灯在夜色中时而俯首,似腾空而去,时而垂头,如蓄势待发。
承载着浓浓乡情的洋蛇灯扮演为立刻就要降临的乙巳蛇年新春增添了异样的喜庆与神韵,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跟从“洋蛇”奔波欢娱。“今日第一次看洋蛇灯,很惊喜,不愧是‘中华一绝’!”从江西到合肥春节的朱欢特意赶来观看。
“肥东瀛蛇灯”是一种撒播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一带的民间扮演方式,鼓起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前史。在大邵村撒播着一段“白蟒救乡民”的陈旧传说,乡民将其演绎成共同的灯展典礼以示留念。当地人用竹丝、麻、油纸等扎出洋蛇,在其腹中点起红烛,并定下“每18年舞一次,每舞一次,蛇灯添加一节”的风俗。2008年,灯展(肥东瀛蛇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洋蛇灯的制造工序繁复而精密,触及绑、扎、凿、勾、翘、压、衬等,从放麻绳、捻皮纸链到打灯圈、连灯身,每一道工序都凝集着内行演员的汗水与才智。
百米的“蛇身”由超越10000个灯圈环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达千斤,仅灯头就重约60斤,展示了惊人的工艺规划。“蛇头”的眼睛与嘴巴雕刻得活灵活现,“蛇尾”则规划成可摇晃的扇形结构。制造者凭仗丰厚的经历把灯把、灯身奇妙绑定,保证洋蛇灯在摇动时,展示出灵动与力气之美。
洋蛇灯的规划也内藏玄机。“你看这颗用作灯引的龙珠,是用99个角组成的一颗圆球形,能360度自在旋转,一般一位老匠人需求两天半的时刻才干完结。操控灯芯的‘活火圈’是由表里两个灯圈经过万向节与灯身相连,不管如何旋转,烛火一直朝上。”舞灯空隙,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邵二勇介绍起洋蛇灯的精妙之处。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龙珠的引导下,队员们找好视点,萧规曹随,缓慢环绕,准确无误,逐步环绕出一个高达6米多的浮屠形状,宛如一条真蛇蜷缩休息。
洋蛇灯扮演是一项集舞蹈、音乐、功夫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珍宝,扮演进程包含出灯、金蛇狂舞和收灯。扮演时,蛇头引领音乐鼓点陡峭,蛇尾引领音乐鼓点轻捷流通。金蛇狂舞环节更是包含多个经典舞蹈动作,如“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浮屠”等,局面壮丽。
在绵长的前史中,大邵村人从始至终坚持着对洋蛇灯的酷爱与传承。“舞洋蛇灯不是一个人能完结的,需求家家户户齐心协力合作,所以舞灯自身便是凝集人心的进程,涵义大伙儿对腾越猛进、安居乐业的神往。”70岁的“肥东瀛蛇灯”扮演领队邵国安说。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对于洋蛇灯的连续,大邵村人注重家风传承,代代口耳相传,扮演部队也是老中青三代结合。21岁的大二学生邵自彧读初中起就参加村里的灯队,本年他早早就接到爷爷的电话。“不管走得多远都要回来参加,这是咱们民间传统文明的根,是不能舍弃的乡情。”邵自彧说。
近年来,大邵村人一直在改善洋蛇灯制造流程与工艺,发掘洋蛇灯的文明内在和艺术价值,将其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使用数字化等手法创造出新颖共同的扮演方式。
“原先‘蛇头’中的蜡烛用LED灯替代,桑皮纸变成了彩纸和锡箔纸,既安全又添加了艺术作用。‘蛇身’的灯皮布采纳3D打印技能,色彩艳丽传神。”邵自彧和记者说,改善后的洋蛇灯更贴合当下的审美,他们还扎了小版洋蛇灯,便利传达。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现在,“肥东瀛蛇灯”在坚持传统风俗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灯展庙会、传统节日、文旅活动相结合,搭建起常态化传达阵地,推出文创产品,测验与其他非遗或风俗互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明旅行品牌。
“咱们还继续展开非遗进校园活动,建议‘灯耀青苗’自愿服务项目,约请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到校园展开扎制技能和舞灯技巧的课程,现在已培育近百名小队员。”肥东县包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严伟表明,当地方案安身这项“国字号”非遗,充沛发掘在地文明资源,规划打造休闲休假区,以“新”破局,带动文旅工业“热”力十足。(策划:孙闻、王黎 视频:周牧 海报制造:李欢)
下一篇:三问新型消费(消费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