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体育场的灯火下,一场特别的对话正在演出——从河海园走出去的治水人,现在带着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这些沉甸甸的答卷回到了母校。10月12日晚,在“把芳华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扬和互动引导活动上,五位河海大学“学长”共享了他们与江河的故事。
“因为特别的地舆和气候特征状况,我国水资源散布非常不均,南涝北旱是基本国情,北方严峻缺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老百姓喝的水又苦又咸。”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78级校友张建云,用了40年踏遍千山万水,现场回答南水北调怎么让水往高处流——我国自主研制的国际最大、最先进的13级泵站群,像给长江水搭了13层“电梯”,把水抬升40多米,一路送到北方。
作为三峡工程的首要规划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79级校友钮新强用一生汗水浇筑成大国重器的高耸脊柱,亲历了三峡工程怎么成为长江的“定海神针”,让“险在荆江”成为前史。
相同感动听心的,还有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总工程师、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97级校友张金良与黄河的故事。12岁那年,黄河发洪水,母亲用救灾的50斤白面烙饼,一张都没舍得给他尝。“那是救命粮。”一句话,让他有了“一定要治好黄河”的想法。
白鹤滩水电站规划总工程师、河海大学农田水利工程专业81级校友徐建荣带咱们走进白鹤滩水电站的“山肚子”——那里藏着相当于10个足球场巨细的厂房,被称为“巨型蜂巢”。当他提到在“地球褶皱”里“绣花”时,有学生低呼:“这便是工科人的浪漫。”
国家杰出工程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93级校友林毅峰把咱们的目光带向湛蓝深海,他们开发的“巨型海上漂不倒翁”,即便17级飓风也刮不倒。现在,中国海优势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超越全球一半,“咱们是全球风电的弄潮儿”。
共享行将结束时,大屏幕上呈现了动听的一幕,经过AI技能,五位专家与年少的自己相遇:张建云拥抱了那个刚入学的青涩少年,钮新强与年轻时的自己手心相握,张金良轻拍苦读青年的膀子,徐建荣与想学口琴的青年相视而笑,林毅峰则同当年那个神往湛蓝的自己厚意相拥。韶光交织,初心闪烁。
五位学长的芳华寄语,好像星星点点,照亮了这个秋夜。夜色渐深,体育场里的灯火映照着新老河海人。这一刻,江河入海,芳华正好。
